还记得2020年那个让整个加密圈炸锅的SEC起诉Ripple案吗?经过三年的拉锯战,法院的最终判决就像往熊市的死水潭里扔了一颗深水炸弹,激起的浪花至今还在行业里回荡。 一场教科书级的法律攻防战这场官司本质上是在解决一个"身份认证"问题:XRP到底是不是证券?SEC搬出了1933年证券法这个大杀器,指控Ripple非法销售未注册证券。有趣的是,法院的判决来了个"一分为二",认为机构销售的XRP是证券,但交易所公开交易的XRP却不是。 这让我想起了在法学院读书时教授常说的一句话:"法律就像一件不合身的西装,新技术总在试图把它撑破。"Howey测试这套80年前制定的标准,现在要用来衡量区块链时代的产物,怎么看都有点力不从心。 Howey测试遭遇区块链Howey测试的四条标准就像四个筛子:资金投入、共同事业、利润预期、他人努力。有意思的是,法院认为交易所里的散户买卖XRP时,根本没想过要和Ripple搞什么"共同事业",更像是两个陌生人在赌场里下注。 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个加密会议,有位开发者开玩笑说:"我们的token经济设计就是要做到'四不像'——不像证券、不像商品、不像货币、不像积分。"现在看来,这种刻意规避的做法还真奏效了。 金融创新的双刃剑这个判决最让人担忧的是,它为"监管套利"开了个危险的口子。想象一下:项目方可以先高价卖给机构投资人(证券),再让这些token流入交易所(非证券),整个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躲避监管。 记得去年有个项目方跟我说:"我们设计了'三明治'架构,把合规部分包在中间,两头都是去中心化的。"现在回头看,这些"小聪明"可能会让整个行业付出代价。毕竟,当市场沦为投机者的乐园时,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真正想做事的创业者。 写在最后这个案子远没有结束,SEC肯定会继续上诉。但我更关心的是,在这个法律空窗期里,会有多少项目方开始连夜修改白皮书?毕竟,谁不想既享受融资便利,又不用承担证券监管的合规成本呢? 作为一个观察者,我建议创业者们别高兴太早。法律永远在追赶创新,但迟早会追上。与其费尽心机设计监管套利方案,不如把精力放在创造真正的价值上。毕竟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 |